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学院新闻

新闻动态

9月25日,第二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苏勃(天文和地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朴世龙(天文和地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陈兴(化学新材料)、微纳电子学系研究员黄芊芊(信息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讲席教授谢涛(信息电子)、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研究员宋柏(前沿交叉)、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杨越(前沿交叉)等7位教师获奖。他们将与其他获奖者一起,每人在未来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科学探索奖”是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个公益性奖项。作为国内首个由互联网企业设立的科技公益项目,“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由马化腾携手饶毅、杨振宁、施一公、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评选产生50位获奖人。奖项启动资金由腾讯基金会资助。

北大的青年科学家们表示很荣幸能获得“科学探索奖”。黄芊芊是50位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仅30岁。对于获奖,她感到非常高兴:“它不仅是对我过去研究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我未来进一步深入科学探索的莫大鼓舞。”宋柏则用孟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用蔡元培“各勉日新志,共证岁寒心”来表达自己的科研和育人初心,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来表达对“科学探索奖”设立的肯定。

陈兴发明了全新的聚糖化学标记方法与成像技术,解决了糖基化活体分析的技术难题。得知获奖的消息,他正心无旁骛,潜心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未来继续利用化学方法,研究糖基化在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相关人类疾病中所发挥的功能,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科学探索无止境。和陈兴一样,黄芊芊正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实现面向物联网等应用场景的极低功耗电路及芯片。谢涛则希望把目前以人为主、机器为辅的协作式软件测试发展为以机器为主、人为辅的方式,并朝着最终能“无人”测试的目标逼近。宋柏创建了北京大学开放热学实验室以便于“不守成规、不畏权威”地探讨和分享任何有趣有用的冷热问题,洞悉机理并拓展极限;杨越正着力探索湍流结构理论研究的新途径,为相关重要工程技术进步提供理论支撑与应用模型。

据“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透露,本次获奖人名单较去年更为多元化,其中女性获奖人增至5位、35岁及以下获奖人6位(最年轻获奖者仅30岁),港澳地区首次放开申请后,亦有3位科学家获奖。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体现出极高的“含金量”。50名获奖人中的48人拥有教授或同级职称,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的经历。“科学探索奖”的评审“英雄不问出处”,50名获奖人中既有国家级奖项的获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没有获得过其他知名奖项。

2020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届时,50位获奖人将公开亮相,众多国内外科学家代表也将应邀出席,共同见证这一荣誉时刻。

让我们来认识这几位北京大学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们:

东苏勃

东苏勃,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后赴美留学,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天文学博士,博士毕业后受美国宇航局首届卡尔萨根奖金资助,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自2013年秋回国后,为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微引力透镜、太阳系外行星和超新星等研究方向上均做出了原创性发现。

朴世龙

朴世龙,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围绕全球变化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反馈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6篇Nature(4篇被Nature专文评述),15篇Nature子刊,5篇PNAS;成果入选“200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201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地球科学奖,2017—2019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陈兴

陈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兼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研究员。获201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2017年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Okeanos-CAPA资深研究员奖、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美国化学会David Gin New Investigator Award、国际糖复合物组织Young Glycoscientist Award等。目前的研究兴趣集中于化学糖生物学。

黄芊芊

黄芊芊,现任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半导体新器件技术及应用。已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微电子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EDM与VLSI上发表论文9篇(含一作6篇);已申请专利70余项,其中国际授权专利10余项、国内授权专利40余项,部分成果转移到中芯国际。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集成电路3~5纳米节点器件基础问题研究”应急管理项目、国家优青项目等。曾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等数十项奖励和荣誉。

谢涛

谢涛,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讲席教授,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副主任,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美国计算机协会(ACM)杰出科学家,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杰出会员。曾获NSFC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其延续资助、IEEE计算机协会软件工程技术委员会(TCSE)杰出服务奖,担任软件工程旗舰国际会议ICSE 2021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软件工程、系统软件、软件安全。

宋柏

宋柏,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研究员和副主任,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研究员,北京市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Co-PI,以及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柏于清华大学师从过增元院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师从Reddy和Meyhofer教授获得博士学位,并于麻省理工学院师从陈刚院士完成博士后工作。宋柏在热学领域学习研究近二十年,设计完成多个创新实验平台和微纳器件,攻克了若干长期公认的重大挑战。

杨越

杨越,2004年获浙江大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硕士学位,2011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随后于普林斯顿大学与康奈尔大学作博士后研究。2013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现任教授。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现任Science Bulletin、Science China -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Acta MechanicaSinica、力学进展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湍流、转捩、燃烧。

附: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