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公布了2025年度“CCF科技成果奖”评选结果。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共有三项成果获奖,其中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10月22日-25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2025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 2025)在哈尔滨召开,注册参会人员规模逾1.2万。CNCC召开期间,CCF举行了王选奖、海外科技人物奖、青年科技奖、科技成果奖的颁奖典礼。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三项成果在典礼上登台领奖,CCF理事长孙凝辉院士、奖励委员会主席李晓明教授为获奖者颁奖。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许辰人教授牵头完成的《面向移动物联网的高性能互联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CCF科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联合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国铁吉讯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专家共同完成。
技术发明一等奖
项目名称:面向移动物联网的高性能互联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国铁吉讯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许辰人、王皓、王忠峰、王诚科、刘启瑞、梁博
本项目围绕移动物联网“联不准、联不快、联不稳”的性能瓶颈,突破了反射通信组网的泛在无源物联技术、智简线速互通的短距局域直联机制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物联网高性能互联系统,有力支撑国家重大工程与数字经济发展。

2025年CCF科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奖项目代表领奖
《基于软件重构的软件质量保障理论与方法》荣获“CCF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由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张路教授参与,与北京理工大学等相关专家老师共同完成。
自然科学二等奖
项目名称:基于软件重构的软件质量保障理论与方法
完成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
主要完成人:刘辉、计卫星、张路、江贺、姜艳杰、张宇霞
本项目发现了重构之间的冲突、协同、迁移、警示等内在联系,揭示了代码本语义与程序语义的关联性、一致性和互补性,发现了软件重构活动与其他软件开发活动深度混合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新方法、新概念、新技术和新平台,构筑了新型的软件质量保障理论和方法,在兵器工业 、运载火箭、飞机制造等领域开展应用验证,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025年CCF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项目代表领奖
《裸眼3D显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CCF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由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马思伟教授、贾川民教授参与,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相关团队共同完成。
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名称:裸眼3D显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茜莺、马思伟、张柳新、康伟、周席龙、贾川民
本项目聚焦裸眼3D显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攻克了低串扰率3D显示、自然手势交互、高效3D内容生成与编解码重建等行业核心难题,研发出一套高质量、多场景、可量产的技术方案并成功应用于联想裸眼3D系列产品,有力助推了我国“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进程。

2025年CCF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代表领奖
CCF科技成果奖介绍:
“CCF科技成果奖”授予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或工程领域具有重要发现、发明、原始创新,在相关领域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优秀成果。2025年度共收到推荐/申报项目94个,经过评选,CCF奖励委员会决定授予“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定制架构设计理论与方法”项目、“极端环境下近邻嵌入的微弱目标视觉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开放麒麟(openKylin)操作系统及开源社区”项目等38个项目2025年度CCF科技成果奖。
详情见CCF网站:https://www.ccf.org.cn/Awards/Awards/2025-09-21/8486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