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计忆”计算机学院老教师与青年学子对话系列活动,旨在通过采访计算机学院离退休老教师,系统梳理并宣传老教授的光辉事迹,通过展示他们在入党初心、学术成就、科研攻关、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故事,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计算机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推动学院教育事业与思政育人工作的长足发展。
5月27日,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魏朋、团委书记于丹、李胤君带领2022级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开展了“峥嵘计忆”计算机学院老教师与青年学子对话系列活动(第四期)。第一党支部的三位同学对原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党委书记魏引树老师、原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软件教研室孙家骕老师、原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理论教研室袁崇义老师进行了采访。
采访师生与各位老师合影
魏朋向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问候。他衷心感谢各位老师为原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各位离退休老师今后能继续支持学院的工作,继续发光发热,助力顶尖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并向各位老师致以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的美好祝福。
在采访过程中,同学们围绕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初心、在北大学习工作的体验、在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工作的成就与困难、以及对学院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建议等方面向各位老师提问。几位老师耐心地一一解答,并与同学们回忆了他们在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度过的峥嵘岁月,分享了他们在岗位上的难忘故事和感悟。
学生们采访各位老师
魏引树和孙家骕于1970年在北京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毕业,随后被分配至北京大学昌平200号电子仪器厂工作。两位老师回忆道,在200号电子仪器厂内,孙老师负责厂内的测试班工作,而魏老师在插件班工作。他们还共同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的制造工作。在那个时期,设备条件远不如今日先进,且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在这样的环境下,两位老师坚定理想信念,带领团队通过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勇攀科技高峰。150机在1973年研制成功,并载入世纪坛1973年大事记。
回忆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魏引树和孙家骕两位老师一致认为,他们在昌平200号电子仪器厂的工作经历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提到,当时电子仪器厂负责人是转业军人,军人的信念促使厂内形成了“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工作作风。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两位老师深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为实现国家利益和科技进步贡献力量的最好途径。因此,他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魏引树和孙家骕两位老师在离开200号电子仪器厂后,于1979年分配进入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任教。谈及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的贡献时,两位老师提到了他们参与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方面所做的重要改革,对院系接下来开展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老师从1979年开创讲授汇编语言课程,受到学生一致好评,并于1984年被评选为北京大学首届优秀教师。孙老师编写了教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复习与应试指导》,该书对学生学习课程提供了极佳的指导。在讨论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时,两位老师指出,首先是在教学资源方面,尤其是计算机设备的严重缺乏。在那个物资匮乏、资金紧张的时代,计算机的价格昂贵,使得教学条件极为艰苦。其次,受国家拨款资金的限制,科研项目的数量也相对较少,这为学术研究和学生的实践学习带来了挑战。尽管如此,两位老师及其同事们依然克服了这些困难,一以贯之加强攻坚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诸多贡献。
袁崇义于1964年从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考入科学院数学所读研究生,并在1993年调入北大工作。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袁老师特别提到,学习英语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坦诚地分享,自己曾是五道口语言学院班级中英语基础最为薄弱的,起初甚至只能阅读文章,无法进行英语对话。后来,在公派至加拿大深造期间,他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袁老师以此为例,鼓励学生们把握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尽早开始学习。
在教学方面,袁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认为,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即便老师对某些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也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些知识,特别是无法保证学生在吸收这些知识时能够达到同样的理解程度。因此,老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并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累实践经验。他强调,只有认真教学,教师自身才能不断成长。教学的本质在于,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和提升自己。
关于学院的发展建议,孙家骕老师指出,学院需要确保充足的资金支持。在科研过程中,设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充足的资金储备才能够保障设备及时更新换代,从而更有效地支持科研工作。袁崇义老师则建议学院加大对学生数学教育的投入。他认为,数学本身是一种修养,学习数学并不是只学习结论,更要学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这种过程对分析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好处,也能够更好地助力于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
关于对学生的建议,魏引树老师谈道,同学们应重视论文的质量而非数量。他强调,不应为了追求论文的数量而牺牲论文的质量,发表大量质量低下的论文远不如发表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有价值。因此,学生们应在提高论文质量上下功夫,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精心打磨文章,待其成熟后再进行发表。袁崇义和孙家骕两位老师一致认为,同学们应积极参与每周举办的小组会活动。通过这些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学生们可以听取其他小组的工作建议,类似的学术专业交流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得到启发的同时,去寻找新的问题。袁崇义老师强调,同学们一定要思考到底什么才是要追求的最重要的东西,要关注事物本质。此外,他鼓励学生们在学术探索中勇于提出新问题,不应畏缩不前,年轻人尤其应该敢于创新。
通过这次深入的采访,同学们得以与计算机专业前辈、原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资深教师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和深度探讨。在采访过程中,三位老师表现出对计算机学院未来发展的信心,并亲切地鼓励同学们在科研道路上保持好奇心,持续追求知识,勇于探索和挑战新事物。未来,同学们将在自己选择的领域中深入钻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为计算机学院的发展以及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采访感受:
通过采访这三位老师,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们对计算机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坚持理想,为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对教育的深刻见解也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故事激励我不断努力科研,勇于探索,致力于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2021级直博生 余志浩
本次采访使我了解到老师们的先进事迹与经验心得,也让我对学习和科研的方法有了新的理解。几位老师对我们这些研究生提出的建议,特别是有关数学理论重要性的方面使我感同身受,我也对他们对科研的热爱与对学生们的关心深感敬佩。老师们的真切话语与崇高理想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鼓励,也将指导我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2022级直博生 陈天异
通过这次对三个老师的采访,我被他们对于学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建设历程深深打动,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时代的传承和责任。在采访中,老师们毫不保留地传授了他们宝贵的科研经验,并特别指出了坚实的数学和理论基础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这给了我极大的启迪。通过这次采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对计算机学院乃至整个科研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我将对这份热爱和对科研的敬畏之心铭记于心,并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2022级硕士生 倪施榕
撰写:李子怡、李胤君
摄影:李胤君